如何選擇適合的軟餌與釣組(二)- 自然擬真系軟餌釣組的運用

會選用「自然擬真」系的軟餌釣組,無非是目標魚食慾(攻擊性)不佳,對硬餌失去興趣,造成這樣的情況的因素很多,天候、水色、水溫、以及食物多寡等等都有關連,可這並不表示隨便什麼軟餌釣組都能發揮奇效。

在此難免要老生常談,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觀察釣場環境的工作,將會就這個主題繼續衍生出更進一步的內容。

不管採用什麼軟餌釣組進攻,有幾個基本觀察是必須要執行的-

1.目標魚的食物來源
這是我們選擇軟餌時的判斷依據,包括外型、尺寸與味道,就算食物是人造的(管理釣場的飼料/排水溝的廚餘),都是值得作為參考的資料。

2.目標魚現在的泳層
泳層的深淺是決定軟餌釣組的要素,若無法讓軟餌在目標魚出沒的泳層動作,吸引力想必會大打折扣。

3.釣點的障礙程度
障礙的多寡,是我們在選用軟餌釣組與鉤子的另外一個要素,而鉤子的種類對著鉤率也有相當的影響。

4.釣點的水流強度
在河川或海邊作釣,才需要考慮到水流,而水流則會影響軟餌釣組的配重。

軟餌釣組的配重越重,操作的手勁得較大,軟餌動起來難免會較為「生硬」,當目標魚活性高的時候,差異並不大,但是當目標魚活性低(或是挑嘴)的時候,用錯釣組,釣況則會差了十萬八千里啊!

說穿了,「自然擬真」系的軟餌釣組就是要騙過目標魚的眼睛,讓它誤以為這東西可以吃,很遺憾的,這是沒有辦法標準化,只能歸納出概略的經驗法則-目標魚的掠食(攻擊)性越強,軟餌釣組的「配重」與「深度」與「動作速度」越不影響就餌率。

這裡要請各位回想下,有配重的軟餌釣組有哪些?在作釣的經驗中,遇過幾次看得到魚追上來,卻不咬餌的情況?舉個例子,有些全泳層活動的魚種,像是淡水的大嘴黑鱸、翹嘴,汽水域的大眼海鰱,海水的竹莢魚、尖梭等,很容易受到釣場生態的影響,而有不同的覓食習慣,特別是當它們「群聚」在表層活動時,若魚群距離較遠,得增加配重作釣,受制於此,我們往往得用較快的速度操作,才能讓軟餌保持在對應的深度,可那樣的速度,只能吸引到它們的注意,但大多追來看看就掉頭走,再者,軟餌釣組下沈的速度較快,萬一有稍長的停滯,一下子就離開魚群。

雖然軟餌釣組的配重和對應的深度之間有著絕對的關連性,可辦法是人想出來的,才會有越來越多的軟餌釣組,像日本用來釣Mebru或是竹莢魚那種搭配浮式/緩沉助投器(台灣DIY玩法稱為跳跳球)的釣組,就是為了讓軟餌能夠遠投,卻能保持在一定的泳層,而且可以用更為輕緩的方式操作,吸引目標魚的注意。

所以,我們不妨這樣來看,自然擬真系軟餌釣組的關鍵在於「能否將軟餌控制在目標魚的活動範圍,並且配合它喜好的TEMPO動作」,就像追女孩子ㄧ樣,投其所好,成功機會才會高啊!

難道說越會釣魚,就越會追女孩!?

犬青

我愛釣魚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Post comment